世界新消息丨大国工匠丨马小光:给装甲车插上数控的翅膀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正在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经建成了21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然而,在一些关键环节,依然需要技术工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去攻克极限难题,实现创新超越。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就来认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数控铣工马小光。

马小光正在加工的是装甲车最精密的零部件之一,一体式行星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在这个零件上,如果有任何操作上的小的差别都会对最终产品精度产生影响。

一体式行星架上有五个圆孔,如同行星一般均匀分布,无论是垂直角度还是平行角度,最小公差都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达到绝对完美。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最后一刀,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最终孔的加工尺寸,这个时候手不能抖。

一体式行星架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装甲车的机动性,然而,9年前,面对0.01毫米的公差,当时厂里还从来没有用数控机床加工出这样的精度。工人们都是用这台半机械的磨床手动加工,一边打磨一边测量,效率非常低。并且手动加工极不稳定,一批次产品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一筹莫展之际,马小光提出,用数控机床进行一体式行星架的批量加工,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马小光的同事 姜凯旋:不太现实,想法太大胆了,精度特别高,加工这么长时间没看见过这么高精度的活儿。

机床本身的结构偏差、刀具的磨损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机床产生切削误差,而这些微米级的误差叠加起来就超过了行星架产品要求的精度。用低精度的工具加工高精度的产品,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马小光却认为,高超的狙击手绝不能完全依赖瞄准器击中目标。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如果说我们机器能达到什么精度,我们操作人员就加工什么样精度的零件,只能是一名操作工。如果说我们要能加工出机床所达不到的精度要求的零件,这是我们一个工匠和一名带头人,他的职责和使命。

马小光逐一测量机床的每一个部件,再一次次试验,进行计算、调整,终于校正了机床的一个个微米级的误差。然而加工中马小光发现,产品最关键的行星孔直径尺寸还是不达标。

对机床可能会存在的各种因素反复排查、推演,始终找不到答案,冥思苦想中,马小光终于发现了一个只存在于教科书、平时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车间内厂房能达到三十六七度,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而我们实际检测这个零件时候是在恒温的技能鉴定室,它的恒温是二十度。

高精密零件如同脆弱的花朵,环境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它的完美展现。马小光日夜守在机床旁边,将早中晚不同时间的车间温度和机床运转的情况记录下来,一遍遍耐心验证,最终掌握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一体式行星架终于实现了数控加工,精度稳定控制在了0.01毫米以内。

在马小光看来,数字时代让制造业如虎添翼。技术工人更需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积累经验,才能驾驭数字智慧,实现创新超越。25年来,他拒绝所有升迁的机会,始终坚守在一线。每一次操作数控机床,他都屏气凝神,经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通过听声音就能辨别机床的磨削状态。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晚上加班的时候,只有一台机床和你一个人在对话,你会带着一种个人的情感在操作机床,就跟自己家的孩子一样,也了解它的脾气,这时候你就能达到一种人机合一的状态。

每年的国际机床展是马小光不会错过的日子,连续两天,他都泡在场馆里,一家家仔细研究。短短十几年,数控科技的飞速发展让马小光双眼放光,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一线工人所肩负的新的使命。

25年,马小光创新的脚步从没有停止。

他提出全新的U型数控加工单元,颠覆了沿用几十年的生产流程,让数字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他用巧妙的编程方法,破解了奥运特效烟火造型控制角度难题,助力绚丽烟花点亮开幕式夜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马小光:作为新时代的工人,我们肩负着传承老一代兵工人精神的职责和使命,要主动去拥抱更多的专业知识,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完成每一个攻关的挑战。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张芊芊 张程 张昊 汲洋)

[责任编辑:王极]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