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速览!两部门发布《猴痘防控方案》 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来源: 央视网


(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今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为提升猴痘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制定发布了《猴痘防控方案》。

《猴痘防控方案》明确,在猴痘的防控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各地要开展宣传教育与干预。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一般人群等不同风险人群分类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人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对猴痘实施多渠道监测,落实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疫情形势实施重点场所污水监测,确保疫情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各地要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及时转运和诊疗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做好被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尽快遏制疫情传播扩散。要分类实施人员培训,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猴痘诊治意识,提升疾控人员猴痘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各地在猴痘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等个人隐私。

针对病例情况分类实施隔离或居家治疗

《猴痘防控方案》对猴痘的密切接触者和猴痘病例的管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主要实施的措施包括: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定期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按照《猴痘防控方案》有关规定,根据猴痘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先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病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为保障家人健康和防止疫情传播,应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指定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上门或电话随访,对病例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指导。

明确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和重点人群

《猴痘防控方案》还对猴痘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做了介绍,也明确了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和重点人群。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猴痘的潜伏期是5—21天,多为6—13天。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责任编辑:颜妤函]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