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何说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是科学且必要的?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当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亿。3月以来,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侵袭,中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32万例,波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在疫情防控上存在不同理念和策略。伴随疫情防控吃紧,国内外舆论场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中国“动态清零”的声音。面对不同观点,为何中国还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

坚持“动态清零”,是对生命的敬畏。

现阶段全球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隐匿性、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远高于普通流感,对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的生命和健康更是极大威胁。一些国家看到新毒株毒性有所下降,便采取放开防控和“共存”的消极处置方式,导致感染和死亡人数迅速抬升。近一个月,解除防疫限制的韩国和英国新增确诊病例分别高达900万和200万,超9500和7000人病逝。而病毒变异和反复感染,也让所谓“群体免疫”备受争议。“当政府宣布‘自由’时,民众却在不断死去。”英国媒体人汤姆·福迪如是说。

中国大陆有14亿人口、2.67亿老年人和2.6亿慢性病人,若抱侥幸心态贸然放开防控,恐将出现大量确诊、重症甚至死亡病例,并由此引发医疗资源挤兑甚至崩溃,不仅会使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付诸东流,也将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当前,只有尽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才是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坚持“动态清零”,是对科学的尊重。

疫情防控始终是一个科学问题。加强科学研究、研判疫情形势、总结抗疫经验,是对抗疫情的前提条件。

“动态清零”的核心内涵,在于出现病例或疫情后实施快速发现和围堵,切断传播链条,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并不追求绝对的零感染,而是用最低社会成本和最短时间控制疫情。当前人类对病毒的认知依然有限,疫苗有效性、变异毒株、重症死亡率、后遗症和特效药等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人类便无法真正战胜病毒。

在此背景下,“动态清零”的中国方案,并非无中生,而是在尊重科学、遵从规律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来。两年多来,中国根据国情和疫情形势,不断完善防控策略:从举全国之力打赢“武汉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当前的“动态清零”“社会面清零”,已打赢大大小小几十场阻击战。本轮疫情期间,一度较为严重的广东、河北、山东等地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短期内遏制疫情蔓延。实践证明,疫情并非不可战胜,科学、精准的“动态清零”依然是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坚持“动态清零”,是对经济社会的平衡。

一些观点认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疫情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大规模感染造成人们无法工作、企业停摆和社会混乱,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动荡。

过去两年,一些国家因害怕经济危机而放松防疫,在封控与放开之间左右摇摆,经济与社会一再遭受冲击,始终难以恢复正常运转。中国曾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按下经济“重启键”,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开启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后,2021年GDP实现8.1%的增长。

短暂休整是为了更好出发。一段时间的隔离、停工和封控,确实会给经济造成影响,给生活带来不便。但从更大的时空维度看,尽早扑灭疫情可以早日脱离失控状态,恢复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和打赢疫情阻击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日前表示:“两年多的防控实践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实际,而且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新冠疫情的一个最佳选择。”

要做到科学的“动态清零”,需将“快速”和“精准”二字落到实处。具体到操作层面,高效有序的核酸检测、科学精准的流调溯源、分类分级防控管理必不可少,及时保障民生需求、解决民众困难关切亦至关重要。

当前上海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严峻形势下的困难和问题不应回避。攻坚克难之时,应坚定信心,科学落实“动态清零”,从严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抗击疫情的同时稳供应、保民生。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