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著作权犯罪与技术类犯罪相互交织 技术专家帮检察官突破专业壁垒


来源: 正义网-检察日报

正义网讯(记者简洁 通讯员张帅帅)2021年度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近日发布。其中,通州区检察院办理的余某、俞某、林某等10人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案作为典型案例之一,因涉多个罪名引起了社会关注。

经查,余某等人于2018年至2019年间购买数万条电子书网站会员信息,利用购买的计算机专用程序工具,未经著作权人授权,采集复制多个网站内的电子书作品上传至个人运营的盗版网站供读者浏览,通过收取广告费的方式非法获利。

该案中,侵犯著作权犯罪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类犯罪相互交织,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专业壁垒精准指控的?

通州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本案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网络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精通计算机技术,通过多种新型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犯罪,对其获取个人信息和网络爬取的技术问题判断直接关系到该案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撞库、逆向分析破解、动态域名……一个个技术名词在办案过程中进入检察官视野,为了准确查清犯罪嫌疑人技术手段及违法行为性质等专业性问题,该院邀请技术专家参与案件办理。

某司法鉴定中心的资深鉴定员李老师结合实例分析了犯罪嫌疑人技术手段,为检察机关审查证据提供了思路。最终,根据李老师的“技术翻译”,检察官就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犯罪后果、人员作用等问题,引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2020年3月24日,通州区检察院以余某等5人涉嫌侵犯著作权罪,俞某等4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林某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将该案提起公诉。

“技术专家提供的技术分析,不仅为检察官办案提供‘参谋’,也给法官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判断吃了‘定心丸’。”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2021年7月27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余某等10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至一年四个月不等,各并处相应罚金。10名被告人均未上诉。

案件判决后,为推动互联网行业规范治理,该院又邀请技术专家,借助其计算机网络技术经验,发挥技术专长辅助,针对权利人公司存在服务器校验级别较低等问题,制发网络安全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内容的专业性让我吃惊,建议中提到的用户ID加密、接口调用频率监控、服务器端代码过滤等问题,都是公司经营管理层面的痛点,意见对策也都对症下药……”计算机专业技术出身的某网站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标签: 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