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娘”莫斯敏


来源: 检察日报-公益周刊

莫斯敏使用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办理案件。


(相关资料图)

“莫主任,你终于回来了,有个事情需要跟你商量。”“莫主任,这几个是我们平台近期推送的线索,很有价值,您先看看。”……8月2日早晨一上班,看到莫斯敏出现,几个同事就纷纷前来“派活”。没一会儿,莫斯敏的一天时间就被排得满满当当。

莫斯敏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自今年6月2日荣膺全国检察机关首届公益诉讼业务竞赛榜首归来,莫斯敏更忙了,除了原来的工作,她还参加了从最高检业务部门到省院、市院组织的多场经验交流会、业务竞赛分享会……她像个永动机忙个不停,却依然激情四溢:“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百姓,正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工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同事们喜欢叫莫斯敏“拼命三娘”,因为她“小小的个子,承载无畏拼搏的力量!”“既有天赋,又很勤奋,还有一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强与执着!”

因为“拼”,“85后”莫斯敏一路开挂: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后以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被保研,三年学业两年毕业。从检11年,她获得无锡市检察机关民行检察业务竞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无锡市十佳检察官、江苏省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等。

协同治理,解决跨区河道黑臭难题

最高检新一届党组指出,要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检察人员最鲜明的履职特征。这一点在莫斯敏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2019年11月28日,莫斯敏获悉一条公益诉讼线索:流经锡城三个行政区域的某河道,常年存在水体黑臭问题。几年来,沿线居民多次向市民热线反映。

经实地调查,莫斯敏了解到该河道流经锡山、梁溪和新吴三个区,河道周边人口密集,仅锡山段就流经10个高密度住宅小区,涉及3万多居民。2018年7月,该河道就被生态环境部列为黑臭河道,相关辖区已多次进行水体整治,但水体黑臭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锡山区某街道办负责人“大倒苦水”:“这问题困扰我们多年,但河水是活水,锡山区段治理好了,其他两个区段不同步治理,没多久水又变臭,反反复复。”

莫斯敏调查后认为,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多年难治,症结在于三个区治理时间、步调存在偏差,治理呈现“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状态,影响了治理效果。

“但就是这个步调偏差,最难协调,各个区工作侧重点不同。更难的是河道相邻区如何界定实际位置和污染情况,关系着相邻区治理责任比重。”部门讨论会上,检察官助理魏元卿提出。

“这条河影响居民众多,再难也要办。”面对困难,莫斯敏非常坚定。“只要我们能够依法推动三个区同步启动整治工程,相信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关联对象越多,责任越要明晰。莫斯敏和同事运用无人机GPS定位技术,快速准确提取污染河段经纬度,固定跨域边界的河道实况证据。同时,她积极推动辖区三个街道办沟通磋商,制定解决方案。

根据调查情况,同年12月3日,该院向辖区某街道办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制定科学治理举措,促进河道水质达标并形成常态化管理,还建议其主动加强与相邻区街道办沟通,同步开展河道整治工作。

辖区某街道办主动向上请示汇报联合整治河道计划,横向与相邻区会商讨论全流域河道治理方案,最终促使三个行政区启动全流域河道治理工程。经过一年多清淤、水质整治、修建河道景观步道等工程,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检察机关解决了跨区黑臭水体治理‘各自为战、久久难解’的问题,有了公益诉讼支持,我们再也不愁了!”某街道办负责人很是感慨。

2020年11月,该案被最高检评为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

在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推动下,近年来,莫斯敏与同事相继推动桥梁安全整治、超载超限运输整治、高压电线塔安全检查、违规群租房安全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60余次,协同行政机关有效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异地修复,激活公益损害赔偿金

在基层院,大案要案不多,更多的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案。如何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司法温度,是莫斯敏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2019年初,莫斯敏办理了一起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案件。当事人为降低生产产生的危险废物处置成本,违规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废交由无处置资质的个人处理,后危废去向不明。莫斯敏通过“推定”的方式确定环境损害。后经专家测算,确定当事人需要承担15万元环境损害赔偿金。经法院裁判后,这一费用缴纳至锡山区环境公益金账户。

案件办结了,莫斯敏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居民身边环境遭受损害的事实存在,却因危废去向不明,无法开展实地修复,赔偿金只能躺在账上“睡觉”,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还“益”于民,让公益损害赔偿金“活”起来?

2020年5月,该院制定了《关于建立公益诉讼替代性修复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探索以公益认养、劳务代偿等方式,推动环境损害赔偿金执行到位。同年6月,锡山区检察院联合锡山区法院、江阴市法院、锡山区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启动锡山区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项目,作为上述《意见》落地的载体,在受污染受侵害地无法原地修复的情况下,为开展异地修复提供场所。

经过近两年施工,2022年5月底,司法修复基地正式启用。

启用仪式是一场“幕天席地”的检察听证会。听证内容是一家污染环境的企业能否在修复基地进行公益认养,以此承担环境修复责任。该企业因在厂区树坑内倾倒生产废液,污染了厂区土地。因厂区扩建,企业自行整改,被污染土地无原地修复必要性,莫斯敏和同事想到了让企业异地修复履行社会责任的办法:企业支付一定费用认养6株樱花两年,企业负责人需在基地进行12个小时浇水、松土、除草等公益劳动,自愿承担社会责任。

莫斯敏邀请了区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修复基地所在村村民代表等人作为听证员参加。检察机关新颖的办案思路,得到听证员的一致赞同。

听证会结束后,企业负责人随即开始履行公益劳动义务,他说:“检察机关给了我们挽回社会形象、提升社会价值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与关怀,在公益劳动中我也更加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这种把公益损害赔偿金用于美化百姓身边生态环境的做法,既让损害环境者付出了代价,又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很有新意。”担任听证员的区人大代表、修复基地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华伟峰说。

该案探索了刑罚非处罚化与替代修复相结合的新型办案模式,最终以刑事案件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不起诉结案。

一年多来,司法修复基地已接收两家企业进行公益认养,认养树木8棵、完成公益劳动累计72小时、170余人次在基地接受警示教育。而司法修复基地已然成为周边百姓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逐梦创新,数字检察为公益诉讼加持

“从常规公益诉讼转向‘数字公益’,既是我们破解公益诉讼线索难题之举,也是我们认定的突破方向。”7月21日,江苏省检察官学院检察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暨检院合作研讨会在锡山区检察院举行。该院检察监督大数据中心成为现场教学实践基地,莫斯敏熟练地介绍了该院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

这个平台的研发始于2017年。当时,线索发现难、成案率低是公益诉讼工作中的普遍难题,也困扰着莫斯敏与同事们。出路何在?深入调研和思考后,该院把目光瞄准了检察监督信息化。他们用了三年时间一家一家“跑数据”,采集了41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数据等信息,构建海量检察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支撑,该院坚持“边采集数据边研发应用”思路,在全国率先研发运用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破解了线索来源难题。

随着智能研判平台应用深入,数据采集和运用中的数据可靠性、安全性等新问题突显出来,区块链技术运用进入莫斯敏与团队的视野。2021年,莫斯敏与团队探索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深度研发,充分发挥区块链数据采集安全及时、推送线索真实精准、监督结果透明公信等特点。同年底,该院成为“区块链+检察(公益诉讼)”国家级试点项目的任务承担者之一。

2022年底,技术研发理论取得进展。他们研发的“公益诉讼区块链底层链系统”“区块链检务数据中台系统”等四大系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认定。2023年2月10日,在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交流会议暨第五届CCF中国区块链技术大会上,该院“区块链+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作为应用案例现场展示,受到与会专家好评。

技术办案成果同样显著。五年来,依托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该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25件,案件线索智能化推送成案率达90%以上;其中3件入选最高检和江苏省检察院技术办案典型案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莫斯敏这一路鲜花的背后,是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夸赞,她说:“我只是尽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拼一把才不会留有遗憾。”

[版面编辑:肖荣] [责任编辑:何慧敏]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标签: